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五十二章 贬值的大明通行宝钞 (第3/4页)
末的铜钱制造水平太差,颠簸两下,哎,碎了…… 最终退化到了以物易物的古老市场。 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去漠北放牧了,自己在南京设置了宝源局,打算铸钱,可是造着造着,发现没铜了,只好搜刮百姓器皿,熔炼造钱,引发民怨。 老朱看这情况不对,一琢磨,元朝以前用纸钞挺好的,存在即合理,自己拿来用,也一定可以,于是,改钱法为钞法,设置了宝钞提举司,大明通行宝钞就这么出世了。 大明通行宝钞的钞料是桑穰,即容易保存的桑皮纸,颜色青灰色。 纸钞“高一尺,广六寸”,如果对这个标准没感觉,不妨找张A4纸看看,没错,大明宝钞就这么大,如果老朱还在的话,申请最大纸币的吉尼斯世界纪录,也是妥妥的第一名。 票面花纹繁复,四周印有龙纹,最上方写着“大明通行宝钞”,正中写着面额“壹贯”,下面还有印造部门户部的声明:“伪造者斩,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”。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,大明通行宝钞,其面值只有六种:一百文、两百文、三百文、四百文、五百 文、壹贯。 壹贯是最大面值。 如果有人动不动就拿出几千两,几万两的大明宝钞,那您发了,抓起来送官,领赏去吧。 整个明代,就没超出一贯的宝钞,那些拿大票子的,只可能存在于清中后期,绝不可能出现在明代。 朱允炆清楚货币的重要性,也清楚老朱纸币政策的不合理性,现在还好,一贯贬值了三分之一到一半,若是再不整顿,一贯宝钞的价值将会持续下跌,到时候,原本一贯钱等同一千文的,最后只能等同于一文钱,甚至是十分之一文!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