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大将军的读书郎 第614节 (第1/8页)
当时的吕宋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,视甘薯为奇货,当地的殖民政府“禁不令出境”。但是父子二人都想将这一农作物带回家乡,于是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,“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”,并在绳面涂抹污泥,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初夏,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,“始得渡海”。 航行七天,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。 甘薯因来自域外,闽地人因之称为“番薯”。 陈氏引进番薯之事,其实不是什么秘密,早在明朝人徐光启《农政全书》、谈迁《枣林杂俎》等书上均有论及。 番薯传入中土之后,显示出其适应力强,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,产量之高,“一亩数十石,胜种谷二十倍”。 加之“润泽可食,或煮或磨成粉,生食如葛,熟食如蜜,味似荸荠”,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。 本朝立国之前,还是前朝末年,江南水患严重,五谷不收,饥民流离。 彼时,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松江华亭县的家中,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,是救荒的好作物,便自福建引种到华亭,随之向江苏传播,但风水好的地方,人家不屑种植这种东西,只有一些山区,土地种植的收成不好,改种番薯之后,却收成颇佳。 故而将这个番邦之物,写入了他的《农政全书》,这在中原士大夫里,可是很少见的事情。 而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,在本朝立国初年,把番薯引种到浙江,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地广泛宣传,劝种番薯。 据老太太说,陈世元在山东胶州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