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161 (第2/4页)
:“北直隶、南直隶与盛京毗邻,两地的赋改只是初现成果。若是真正要见得成效,应当将步子放远。去东北宁州,去江南金陵姑苏!” 王诠这么说,赵辅便道:“明岁起,便将赋改二十三条施行到江南。王相,你可能为朕做到?” 王诠作揖行礼:“臣定不辱命。” 文官中,只见一个蓄着美胡须的中年男人上前一步,道:“臣参知政事赵靖,有事起奏。” 赵辅:“奏。” “北直隶、南直隶的赋改一事,施行顺利,臣亲历当地,深有感触。但亲历其事后,臣发现,若是与盛京毗邻,想提升赋改效率,并不难。但若是推广全国,将赋改实行到江南,却有一大难题。臣有折子,想上呈给陛下一阅。” 大太监季福走下殿台,取了赵靖手里的折子。 赵辅拿了折子,打开看了看。他目光微动,过了片刻,露出惊讶好奇的神情。他望着赵靖,道:“赵卿与朕说说,何为‘赋契’?” 开平二十九年,九月初四,赵辅准参知政事赵靖,在北直隶、南直隶实行赋契改革。 “赋契”,也就是赋税契约。 王诠的赋改二十三条中,最为强调的就是一切政务在中间环节中的消耗。如此,赵靖就提出了“赋契”。赋契,是一张薄薄的纸。最底层的官员在这张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,盖上官员印章,再一层层地向上申报。每一层的官员都签名、盖章,如此到了盛京时,中书省便知晓此地这一季度的赋税。 如此,再由中书省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