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农家日常_分卷阅读731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分卷阅读731 (第3/4页)

    “京城种双季稻的人,亩产比种单季稻要差,这是普遍现象,不是一个两个如此,而是人人如此。怎么到杜大人手上,亩产不光没有下降,反而增产了这么多呢?”有官员提出异议。

    当初受的影响,京城里有门路买到占城稻的人,都在自己田地上种了几亩甚至十几亩的双季稻。但无一例外的,收成虽然不错,但比起只种一季的产量还是要差一些。

    吴尚书不慌不忙地道:“杜大人是桂省人,桂省种双季稻多年,他有丰富的经验。而京城里的人没有经验,这有经验和没经验自然是有差别的,不信你就去你家庄子上选两个庄稼汉来对比就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听了这话,朝堂里的大臣倒都赞同地点点头。

    大宋是农业大国,大臣无论如何都得通些农事,自然知道对于种田来说,经验是何等重要的事。

    “其次,杜大人在稻田里养鱼,增加了粮食产量。”吴尚书又道。

    “稻田养鱼?”一听这话,有些官员就来了兴趣,“是杜大人在里写的稻田养鱼吗?真能成功,而且能增产?”

    听到“杜大人在里写的”几个字,有一部分官员都诧异地瞪大了眼睛。

    当初这事,工部的人知晓,有一部分官员也知晓。但另一部分消息不灵通的人却是不知道的。但这本话本的大名,却没谁不知道。现在听说竟然是那位貌若潘安的状元郎写的,大家的震惊并不亚于当初听到赵晤说要将杜锦宁的外放的消息。

    “确实如此。”吴尚书道,“杜大人对于这些,做了非常严谨的试验。同样相临的田地,一块养鱼,一块不养鱼。这两块田地的稻谷是我亲自看着收割并称重的,相差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