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645 (第3/4页)
最重要的是,现在每日到衙门来点卯,一天五六个时辰呆在这皇宫里,她一点自由度都没有,想做什么事都做不成。可她又有太多的事情要做,实在不愿意把自己大好的三年时光白白浪费在这里。 她又不想位极人臣,不需要学习太多皇帝身边的各种事务,唯有离开翰林院,恢复自由度,才是最好的选择。 “有些事情,臣不亲自去做是做不了的。”她道,“比如改良稻种。臣想改良出一种丰产且抗病性强的水稻新品种,这需要经过几百上千次试验,这是别人所不能代劳的。” 她抬起头,望着赵晤,目光恳切:“这是利在千秋的事情,臣希望能全力以赴,而不是束手束脚又有杂事分心。” 赵晤一下子为难了。 一听杜锦宁说的这个,他就心生向往。要是在他做皇帝的时候,他治下的子民研究出了这个利在千秋的稻种,那么他的名字也将跟杜锦宁一起,屡屡被后人提起。 就算不为名,这也是为民造福的大事。他身为皇帝,只能大力支持,不能拖后腿,除非他是昏君。翰林院的修撰其他进士能替代,但能研究出新稻种的人才却是奇缺。 他丝毫不觉得杜锦宁在吹牛说大话。 杜锦宁年纪虽轻,但表现出来的才华却令人瞠目,而她所写的折子与话本,都表明了她在这方面有着不一般的才能。而齐伯昆前几日给他介绍杜锦宁的生平时,也屡屡提到她在这方面的天赋。 这样聪明而有天赋的人,没准真能研究出新稻种来。 可让赵晤犹豫的是,杜锦宁表现出来的才华远远不止农业方面。他天马行空的思维,独特的见解,给赵晤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