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221章 天灾人祸,司马八达 (第2/4页)
速发展,尤其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百姓。 一旦遭遇黄河决口,损失就会非常惨重,于是,围堵的策略就登上了治理黄河的历史舞台。 所谓围堵,就是指沿着黄河流经的河道两岸,修筑起坚固的堤坝。 值得一提的是,这种堤坝灵活性很高,原因在于黄河历年频繁改道。 这就要求堤坝的修建也要随着黄河的改道进行变化,尽管修筑繁琐,但围堵策略在当时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极大地保障了老百姓的稳定生活。 提起黄河中下游地区的“地上河”,人们可谓是深恶痛绝,一旦决堤,危害极大。 其实,“地上河”早在西汉末期就已经形成了,在东汉永平十二年,黄河在兖州、豫州发生决口,导致河道南移,给沿岸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。 于是,汉明帝立即派出王景和王吴两位大员,赶赴河南地区进行治水。 王景和王吴抵达河南后,对黄河决口进行了详细的勘察,最后拿出了治理方案,分别是疏通河道、修筑堤坝、建立水门等措施。 其中,最要紧的就是修筑堤坝。 因为黄河携带泥沙量特别大,已经形成了“地上河”。 而进入汛期后,黄河水量暴涨数十倍,泥沙量也相应剧增。 若是按照以前的堤坝形式进行修筑,不仅劳民伤财,而且进入汛期后又将重蹈覆辙,徒劳无功。 因此,王景决定修筑双重堤坝,将黄河水从内堤的上游水门放出,经过外堤的阻挡,再从下游的水门中回流到黄河中。wap..OrG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