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七十九章 在下赵子瑜 (第1/10页)
“有为还是无为”,这是儒家与道家的根本分歧。 道家之所以主张“无为“,原因有三: 古无为而今有为,道无为而德有为,天无为而人有为。 所以,儒道之争,也就是古今之争、道德之争、天人之争。 儒道两家的是非,亦在于此。 此次赵戎与陶渊然的争辩集中在这三点之上。 赵戎与陶渊然二人争锋相对。 赵戎:“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知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” 陶渊然:“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,是以君子将有为也,将有行也,问焉而以言,其受命也如向,无有远近幽深,遂知来物,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于此?” 赵戎:“天下多忌讳,而民弥贫;人多利器,国家滋昏;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法令滋彰,盗贼多有。故我无为,而民自化;我好静,而民自正;我无事,而民自富;我无欲,而民自朴。” 陶渊然:“……” …… 台下,林文若聚精会神的倾听台上争辩,盯着台上二人,突然轻轻松了口气。 清辩开始之前,林文若很是担忧,特别是在得知赵戎对手是道家君子后,更是如此,甚至产生了结局已输的错觉,但现在见赵戎刚开始竟然丝毫不落下风,悬起的心不由得放下一点,至少还有希望! 并且林文若越是听下去,越是惊讶,他发现赵戎拥有出众的辩才,对道家典籍更是信手拈来,这点他倒是有所了解,知道赵戎记忆力很好,只是没想到他平日里竟然还研究过道家,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