蓝白社_闲话一:不食嗟来之食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闲话一:不食嗟来之食 (第2/17页)



    《论语》也说了‘不时不食。’

    三餐制度,从文献来看的话,最晚战国时期就有了。

    《庄子》有云:适莽苍者,三餐而返,腹犹果然。

    意思是去郊外游玩,带足三顿饭,玩一天回家肚子都是饱饱的。

    这不是孤例,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又云:“士三食不得餍,而君鹅鹜有余食。”

    意思就是士人三餐都吃不饱,而君王你竟然鸡鸭鹅都有吃不完的粮食。延伸意思就是朱门酒rou臭路有冻死骨。

    那时候,士人就有一日三餐的制度,士人并不是多有钱的阶级,从君王到诸侯再到大夫,最后才是士。

    前三级都有地产,属于领主,而士是没有地产的,只有个贵族身份。

    一日三餐能普及到士人,说明春秋战国时期,有这个条件的人,都已经广泛普及了三餐制了。

    汉代甚至出现四餐制,当然是帝王专享。

    班固的《白虎通》写了:“王者之所以日四食何?明有四方之物,食四时之功也。”

    四时就是天刚亮的时候,叫旦食。日中的时候吃一顿,叫昼食。下午再吃一顿,叫夕食。晚上来顿夜宵,称为‘暮食’。

    值得一提的是,到了大清朝,皇室一日两道正餐。

    叫做早膳与晚膳。七点钟吃一顿,十三点钟吃一顿。

    之后就得等到第二天了。你们可能会想,晚上不饿吗?

    即便饿了,也得如此,这是大清宫廷里祖宗定下的规矩,不能违背,包括吃什么,怎么做,都有详细的规矩。

    每天吃的是一样的,食材的斤两都有严格分配,按照地位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份例。

    且做法,加多少盐、放多少勺糖,必须严格按照食谱来。

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