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北魏末年_第710章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710章 (第2/3页)

积累了大量财富。

    其中只有第一次是萧衍主动还俗,剩余三次都是官员集资将他赎回。

    分别凑了一亿、二亿、一亿,总计四亿钱。

    如今这些钱币尽数充公,运往洛阳,将熔铸为昭德通宝。

    萧纲之子萧大器、萧大心、萧大款、萧大临、萧大连、萧大春等十六人各携家眷由建康启程往洛阳安置的时候,高澄的诏书也抵达建康。

    除了人事安排以外,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禁止使用足陌钱,允许百姓兑换昭德通宝,所得足陌钱连同同泰寺的资产尽数运往洛阳熔铸。

    在统一了货币的同时,高澄在诏书中明确指出,禁止士族囤积,哄抬物价。

    当年萧衍因为市场上各类货币良莠不齐,下令南梁境内只许足陌钱流通,本是好意,却不能遏止士族贪欲,任由他们大量囤积,致使市面上流通货币稀缺,造成三十文可当百文使用的奇怪现象,仅仅是这一招,就使士族财富翻了三倍,底层民众饱受剥削。

    高澄自然不会重蹈覆辙,他在禁止士族囤积货币的同时,也担心士族大撒币,使得大量货币涌入市场,炒高盐、米、布的价格,有规定了这三类物资在民间的私人囤积数量,但凡超过标准,便算是囤积居奇,要受重拳打击。

    当然了,小高王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,绝不会既不准豪族存钱,又不准豪族消费的现象。

    世家豪族们当然可以消费,但必须是制定商品,例如瓷器。

    高澄改江州昌南为景德镇,在此设瓷局、置御窑,又多建对民间开放的瓷窑,命令大臣张德兴常驻于此,监管瓷器经营。

    在高澄看来,士族的财富就应该用来购买精美的瓷器,这才是正确用途,而不是与民众争夺盐、米、布,将这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炒高。

    同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