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年少妄意照肝胆 (第1/11页)
年少妄意照肝胆
香港地,十里欢场,酒色财气。 桂枝埠,红尘问道,风月一壶。 不见旧时「大冧巴」华洋混杂莺歌燕舞,神女送君三板街墙头马上,水坑口簪花挂红早已成明日黄花。惟其一处西环石塘咀烟盛不夜天,也仅得蝉曳残声过别枝,徒剩大小二四细寨众阿姑,遮遮掩掩分散在九龙庙街榕树头暗行私娼。 谁曾敢信,不可一世的英殖民政府登滩统御红香炉港,竟有逾八廿多载借名倚仗「妓捐」捞撑,管你国籍何来,卖春必先买牌赋税,港督与抚华道之流堂而皇之「袋袋平安」,做梦都要剌开口笑醒。 梦里依稀慈母泪,城头变幻大王旗,东隅已逝,历经那场三年又八个月的浩劫,军国太阳下的黑暗,断送多少凡俗修业修行,埋葬几许人世悲欢离合。 待百废复兴全境重塑,四环九约作过往云烟,黄条律例接踵申宪,有的人眼里是繁华灯火,一飞冲天的百年机遇;有的人则见脆弱沙堡,屹立于荒芜的墓石之上。 1959年湾仔春园街,一度萧条之貌更替为低阶市井,巷道被果菜摊、食用档填堵占满,骈肩迭迹的行路空间狭小得几乎无法企脚。长褂旗袍或衬衣洋裙和谐共存,南腔北调不论乡音,彼时包罗万有吸纳百川。看似欣欣向荣却笼煴一种空洞玄虚的动荡,冲不散根深蒂固的腐朽怅惘。 入夜,南下讨生活的棚厂工陆续回宿舍,满身腥臭馊酸使人闻之飘飘欲死,一如他们的外表又咸又湿,再好心的阿婶阿婆见了都要捂鼻相隔数丈掉头就走。这帮粤府来的仔友总爱在街尾那栋独存的凤楼下张望,乐得讨论春园当年满楼绫罗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