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98章 留学生牛顿眼中的大明 (第3/7页)
恶意揣测的不合理之处。 古代朝鲜人、扶桑人学汉语都是这样的,先学认字和纸面笔译,然后才是口译。因为文字有字典可以借助,而口语却没有留声机可用,没法储存标准发音。 这种情况尤以宋神宗、哲宗时最严重,一堆堆扶桑僧侣商人跑来中土,就算会汉音也假装不会,然后恭恭敬敬送礼磕头求学,找苏东坡笔谈。 苏东坡被对方的学习诚意所感,不疑有诈,就写小纸条回复。谁知那些卑鄙的扶桑人转头就送回扶桑拓印凋版。哪怕只是一句“吃了么”,都要表起来作为镇寺之宝。 今时今日,牛顿学汉语的艰辛,也跟那些卑鄙的扶桑人差不多吧。 莫顿船长倒是没闲心再敲打牛顿的汉语学习水平,他用汉语跟茶博士打听了一番后,就又来牛顿这儿现学现卖: “听说了,这种刑具就是这两年刚发明的,据说是摄政王亲自吩咐科学院,搞一个仁慈省力一点的处斩工具,给刑部使用,以取代传统的凌迟、腰斩和斩首。 这种断头台用滑轮把沉重的刀刃卷扬起来,靠重力直接斩断,就不需要依赖刽子手的经验了—— 据说,是因为大明如今善政治理,远过往昔,每年处刑的犯人数量大减,各地都没法维持刽子手的手艺了,老一辈刽子手年老不干后,新一辈的手艺青黄不接,只好用断头台。” 原来,这一行英国老看到的刑具,正是原本一百二十年后才会诞生的断头台。而且朱树人让人造的断头台,是一步到位的,没有走弯路—— 历史上路易十六一开始发明的断头台,刀刃是平的,很容易卡住,一次性彻底斩首的可靠性不高。最后在法国大歌命过程中,经常一次性砍不断,才想到改良成斜刃。 如此一来,沉重的刀体砸下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