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83章 才给我两年,就还了你一个新的苏州 (第2/6页)
。” “听说原先昆山第一的昆曲清倌人,都只能到大少爷身边做丫鬟呢。还有造出了飞梭织机的董家绣坊小姐,也只是个丫鬟命。” 人群中一些稍有见识的小乡绅们,忍不住压低声音议论,以显示自己了解行情内幕。而普通码头工人自然是半个字都不敢说。 “一年没回来,竟然闹出这么大动静。”上车之后,沈树人才松了口气,让左右二女拿掉帷帽,揽在怀里取暖。 董小宛细声细气诉说:“公子太小看自己了,咱跟着你,都觉得如梦似幻,何况这些乡里之人。你一走就是一整年,回来时已是连升三品,在太仓这种小地方,可不得被百姓当成谈资聊上好几年呢。” 另一边的陈圆圆,则是有些好奇兼忧虑: “不过,感觉上次我们走的时候,码头上也没那么多力工,感觉这次回来,刘家港比往年又繁荣了至少数成。是北来的流民又变多了么?看来年月确实越来越不好了呢。” 这个问题沈树人也回答不了,不过不要紧。 他都不用动弹,继续原样左拥右抱坐着,直接把声音提高了几分:“沈福,问你呢,怎么刘家港多了那么多人。” 骑马在车帘外伺候的沈福,立刻应声回答:“少爷您忘了,当初您和老爷在京城时,奏对漕运改海的事儿。朱大典说百万漕民衣食所系,不安置好漕民就不能改海,老爷也在御前应承了。 五年总计要安置三四十万漕民,今年就要分到七八万。北方的津门,南方这边的刘家港,光是码头力工就扩大了一两万人之多。 还有些没安置好的,也都先到刘家港这边集结,该拉去挖桑基鱼塘的挖桑基鱼塘,该去培训为海船水手、或是拉丁当团练的,也都会慢慢安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