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56章 抓住的细作先不要杀 (第1/6页)
通过对比实验、确定了“只要霰弹的生产能够优化,产出气密够好、足够圆的弹丸,即使是一百多步外,也能取得不错的命中率”这个结论后。 沈树人当机立断,先安排工匠们、开始试产足够圆的次口径铅弹。 另一方面,他也进一步做了霰弹破甲效果的测试,以及进一步的军情刺探工作。 后续的破甲实验结果倒是没多大意外,一切中规中矩: 改用霰弹之后,对无甲目标,乃至只有叠层硬棉但没有内衬铁片的轻甲目标、或者是倭寇的竹片甲,杀伤效果都非常好,哪怕是小铅子,只要能蒙到,至少也是重伤。 以当时的卫生条件,就算不死也会有极大的概率感染。 而对于内衬铁片的棉甲,霰弹果然无法破甲。 为了定量精确分析,沈树人甚至让人对霰弹的分量从小到大做了多租对比实验,最后发现霰弹重量要接近两钱,才能有不错的破甲率。 这就意味着使用传统鸟铳或者鲁密铳,即使改用这种尺寸的霰弹,最多也就装两到三颗,跟独头弹相比火力密度也没提高多少,基本上没有意义了。 所以,霰弹破铁甲,暂时就不用考虑了。 上述相关实验,沈树人都是让人拿了各种类型的报废甲片、绑在刚宰杀好的猪身体上,然后对着披甲猪开火,数据基本是可靠的。 试验完之后,把铅弹附近污染的rou稍微剜掉一点,剩下的猪也还能发给士兵们吃。哪怕有微量铅元素清理不干净,士兵们也顾不得了。 这点微量铅毒性,起码等人老了之后才会表现出来。就明末这生存率,连观音土都吃了,士兵们根本活不到老。 ……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