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十八章 墨之源流 (第2/4页)
据说在端砚中注水,水不会挥发,而到了寒冬腊月,哪怕气温再低,其他的砚台常常会结冰,可是端砚却不会有这样的现象。 于立飞把这方大西洞端石六吉砚小心翼翼的收到包里,他没dǎ suàn 要出手,下次回老家的时候,送给老头子,肯定会让他gāo xìng万分。 再看那块墨,于立飞先掂量了下墨锭,又反复摩挲观察,敲打,轻嗅,感觉纯黑朗润,色泽纯黑,色感厚实。闻之,有一股自身的古朴淡远的馨香之气。 我国的墨迹,是周朝末年才开始有的。上古的时候,是用刀刻字,连笔都不用,根本就无墨之说。到夏、商、周时期,是用漆写书。一直周末,开始有了大篆,再用漆写书已经不可能,就用石墨磨成汁写字。到汉朝发明纸之后,用石墨写字也不hé shì 了,当时的人以漆烟和松煤制成丸状,用的时候再磨到墨汁。所谓的松烟,jiù shì 松木燃烧之后,凝成的黑灰。那些丸子状的东西,应该jiù shì 最早的墨丸了。 三国时期,制墨技术开始变好,并且在墨丸里加胶,在中,已经有“多胶黝黑”的说法。而魏晋之时,墨块的制造技术更加精巧,社会上用墨的人也越来越多,石墨逐渐淘汰,最终无人使用。像魏朝的韦诞、晋朝的张金,都是当时著名的制墨名家。 唐朝的时候,对墨的要求更高,这不但是社会上各种文人的需求,同时也是官府的要求。当时专门设立了作坊,从事造墨。正好zhè gè 时候,朝鲜进贡了一种松烟,极为适合。因为这种松烟,跟麋鹿胶一起和成。当时做官墨最有名的,叫祖敏,当时可以说是名闻天下,他制墨的秘诀jiù sh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