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二十二章 沙船福船 (第1/5页)
严亦飞等人行了一日,便到了三岔河口。那三岔河距离辽南海州城西约六十里,是辽河、浑河、太子河三河合流入海之处。因为辽河下游俗称珠子河,浑河下游俗称袋子河,故称“珠袋同流”。 那三岔河口顾名思义就是三岔河出海之处,一个多月前严亦飞等人前往辽西的三岔河渡口,就位于此处上游百里左右。 在三岔河口,严亦飞等人等了小半日,就只见远处的海平线上先是闪出了一根高耸的桅杆,随后依次出现了三根低矮一些的桅杆的剪影。原来是辽东水师派来的一艘福船和三艘沙船,共四艘水师战船从觉华岛开来与毛文龙汇合。 此前严亦飞只听过沙船和福船的名字,也模糊的有个印象是沙船小而福船大,剩下就没有什么概念了。等那四艘船只到了近前,严亦飞才细细的看清了那福船和沙船的模样。 那小些的是当时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沙船。沙船在宋代其名为“防沙平底船”,在元代称“平底船”,方头方尾,俗称“方艄”。平底的设计使得沙船不怕浅水搁浅。也因此沙船在近海航行方面性能优越。 茅元仪的《武备志》曾这样记述了沙船这一突出优点:“沙船能调戗使斗风”。逆风行船时,帆除获推进力之外,还附带产生使船横向漂移的力。而沙船上多桅多帆,可以逆风斜行,轮流换向,走“之”形路线。 沙船上还有“太平篮”,当风浪大时,从船上适当位置放下竹篮,悬于水中,竹篮里面放大石头,使船减少摇摆,这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。 口口563743675 因为沙船吃水较浅,其抗横漂的能力是有限的,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披水板。沙船中部两侧各设有一披水板,又称腰舵,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