宫廷悠游岁月_宫廷悠游岁月 第121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宫廷悠游岁月 第121节 (第5/12页)



    进贡到宫里的东西,有些是成定例的,算是日常供应,有些则不然。后者很有可能就是地方官,或者去到地方的外戚勋贵之流,看到了什么不错的特产,以自己的名义‘孝敬’到宫里的。宫里如果觉得好,说不得又会多一样新贡物。

    这种事有时是好事,有时是坏事。在大燕就还算好事,因为大燕的宫廷运转是相当‘商业化’的,地方进贡都是采购制——这在后世看来是理所应当的,拿钱买货、天经地义。然而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,就不见得了。

    地方特产是可以演变成特别的税赋,规定当地一定要无偿进贡的,最多就是允许拿这抵别的税赋——这听起来尚可接受,可放在地方就是一个大麻烦!因为规定是规定,具体执行的还是人!这种独立于系统之外的特例尤其如此。

    遇到个好官,当地百姓或许还能正常生活。遇到了不好的,天知道会变成什么样!

    不是地方特产的东西有时也好不到哪去,很多时候宫廷会有一个定死了的价格,不管别的情况,反正就是这个价格——杜甫诗中,宫内的宦官用系在车上一点儿微不足道的绢布换走了一车炭的故事,就来源于此。

    站在宦官的角度他甚至不觉得自己有问题,这一状告到天上去,自己也有理!因为宫廷获取‘贡物’的成本就是这样的,定例如此。只不过往常都是宫内直接找到京城里各行各业的行首,直接‘交易’,行首也不可能让某一人、某一家承担,大家一起平摊,就能接受了。

    杜甫诗中,国家的掌控力已经不行了,没有了原本宫内宫外的那种‘默契’。只管‘照章办事’,而不在乎明摆着的‘不合理’之处,这才祸害到了民间。

    玉殿内膳房如今的‘掌膳’郭姑姑知道一些,就道:“这原是早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